资讯平台

  • 文章点击量排行

学校要闻

【人物】陈阳阳:机会总留给有准备的人

编辑:邓玉洁  点击:  时间:2025-10-09  作者:  来源:汽车工程学院、宣传部

【编者语】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一个奋进中的学校不能没有榜样。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先进人物是鲜活的精神导向。

岁月无声,草木为证,充满活力的校园里处处镌刻着这些先进人物的足迹和业绩,激励每一个普通人在新时代通往更美好生活的征途中阔步向前。

他们可以,你当然也行!

本期我们一起走进汽院人物——陈阳阳的世界。


陈阳阳,2024年6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研究方向聚焦于低成本、长寿命、长续航的氢能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的开发,期间参与一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广东省杰出青年项目,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C项目。发表SCI论文20余篇,实审发明专利两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3篇,中科院一区论文7篇,中科院二区论文4篇。主持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高层次人才启动项目。2024年11月加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新能源汽车系部。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华南理工大学欣旺达新能源奖学金、深圳大学优秀毕业生、深圳大学科研标兵、河南省三好学生等奖项。


“学会从挫折中汲取动力”

陈阳阳的科研之路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段充满转折与磨砺的成长历程。陈阳阳本科阶段主修车辆工程,对传统动力系统的运作机理产生了兴趣。硕士阶段进入发动机燃烧研究领域,开展了缸内燃烧过程的实验与分析。“虽然在这一阶段积累了实验技能和对能源转化的初步理解,但我逐渐意识到传统内燃机技术在未来能源格局中的局限性。怀着对清洁能源的热情与探索精神,我在博士阶段转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研究,希望能在新能源方向上深耕。”

对陈阳阳而言,博士的科研经历充满挑战。他经历过转导师,两次更换研究方向,最终才把研究重心聚焦在燃料电池膜电极的结构优化与性能提升。“转型初期,我几乎从零开始,不仅要补充电化学、材料学等知识,还要在短时间内掌握膜电极实验和CFD仿真模拟方法。”他表示,科研过程中也有过挫折:论文被拒、中期答辩未通过,等等。这些都让他一度陷入低谷。然而,也正是这些经历磨炼了陈阳阳的毅力,也让他学会了在困境中反思和调整,从失败中积累经验,从挫折中汲取动力。

在导师和团队的支持下,陈阳阳逐步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系统开展了膜电极催化层微观结构调控、传质机理分析与多物理场模拟研究。“通过大量实验与仿真工作的结合,我不仅积累了对膜电极运行机理的理解,也逐渐具备了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

“用休闲为科研增添了更多热情和灵感”

“生活不能只剩下实验和数据。”科研以外的业余生活,篮球是陈阳阳的“快乐源泉”,从本科到博士,他一直在学院篮球队里打球。

他坦言,每次在球场上拼抢、防守、投篮,那种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能让人暂时忘掉论文的压力。“但更重要的是,篮球教会了我团队合作:有时候你传球不一定能得分,但能帮朋友完成漂亮一击,这种成就感很棒。”

除了球场,陈阳阳还是个户外爱好者。越野露营、钓鱼对他来说都是“充电神器”。背上行囊,走进草原、荒漠或者戈壁滩,看天边的日落、听风吹过戈壁的声音,那种宁静和辽阔,会让人瞬间忘掉办公室的烦心事。钓鱼也是他的“耐心训练课”:“有时候等一个鱼上钩的时间,比等实验数据还考验耐力。”

这些兴趣爱好让他的生活更有趣,也让他在科研压力下保持轻松心态。“运动让我更有活力,户外让我学会从容,偶尔还能拍几张好看的照片发朋友圈,顺便炫耀一下我征服大自然的小成就。”总之,业余生活丰富了陈阳阳的人生,也给科研增添了更多热情和灵感。

回顾这段经历,陈阳阳表示,自己深知科研之路并无捷径,它既需要扎实的理论与实践,也离不开坚持与韧性。未来,他希望能在膜电极研究领域继续深入探索,推动实验与模拟成果的融合与应用,为燃料电池产业化与绿色能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车城西路167号  邮编:442002  接待/接访电话:0719-8238177 (08:00-11:30,14:30-17:30)

昼夜值班电话:0719-8511110    传真:0719-8260748     版权所有: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鄂ICP备1001407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303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