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平台

  • 文章点击量排行

媒体汽院

【湖北日报】风雨兼程五十载 砥砺初心育英才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纪实

编辑:邓玉洁  点击:  时间:2022-11-20  作者:李建 李月  来源:


风雨兼程五十载 砥砺初心育英才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纪实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力量,高校是人才培养和集聚的主阵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不忘初心,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高地。

学校诞生于原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简称“二汽”),立足东风,根植汽车产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回首五十载办学路,学校为汽车行业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1万多名专业人才。学校始终坚持“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理念,以汽车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及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与落脚点,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紧密结合自身办学传统、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扎实学识、实践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汽车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是国家首批50所现代产业学院之一,有20个专业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6个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2门湖北省一流课程,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0个省级教学团队、14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国家级汽车产业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与企业联合共建校外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195个。

筚路蓝缕启山林 风雨兼程砥砺行

1972年建校之初,学校为半工半读的二汽职工大学,主要依靠企业场地和技术管理人员办学,采取脱产和业余学习相结合的办学方式,以现场授课为主,紧密对接企业生产实际需求,为汽车工业和二汽发展培养、输送工程技术、生产管理一线人才,探索与国家汽车产业发展天然融合、二汽成长一体化衔接的工程师人才培养。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后,学校面向全国招生,进入了改革成长期。学校提出了“培养汽车生产一线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开展“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产学合作”试点,积极探索“四年学制、五年培养、双导师、预分配”等教育方式,厂、校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进行学生管理与教育。创立了“3+2”“4+1”“3.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涌现了8733班、8723班、9343班等系列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成功典范,成为全国首批28所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院校之一。

栉风沐雨结硕果 笃行不辍哺芳华

2007年,学校移交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由此进入了“政校企共建”的发展时期。学校围绕“汽车产业链”,构建汽车设计、汽车材料、汽车制造、汽车传动与控制、汽车信息化与智能化、汽车服务等六大专业群,以“服务汽车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突出产学研合作教育、注重实践育人、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提出“以服务求支持、以支持求合作、以合作求共赢、以共赢求长效”的理念,主动服务企业需求,赢得企业对合作育人的支持。以“优势互补,需求互补”为原则,建立共享设备资源、共享人才资源、共建研发平台、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共同培养人才、共享合作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合作动力机制(简称“六共”机制)。主要做法是:

建立“三共同 三结合”的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学校以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依托共建资源和平台,与企业共同研究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指导课程学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共同考核评价教学质量(即“三共同”);此外,学生企业学习环节设为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或综合实践)、毕业设计三个阶段,将三个阶段的学习与企业的产品生产、产品试制、技术开发或工艺设计相结合(即“三结合”)。

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针对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坚持“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原则,打造了极具“汽车特色”的课内“3-6-3”实践教学平台和课外“三层次”学科竞赛创新平台,构建了基于“工程实践-综合应用-设计创新”的课内外相结合的递进式工程创新能力训练体系。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参与企业生产、设计、研发、管理等实际工作,培养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开发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兼职教师将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技能引入教育教学过程,与专职教师一起针对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推动课堂教学创新和质量评价改革等各个环节;鼓励兼职教师将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实践问题带到学校,鼓励专职教师对接企业合作开展真实问题的研究,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加强国际合作,培养精英工程师,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学校坚持与美、德、英等国家开展“3+1”和“3+2”国际化合作,联合培养精英工程师。通过交换生、美国韦恩州立大学“3+2”本硕连读、乌尔姆应用技术大学双学位等项目,在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实践竞赛等方面与国际高校进行交流。与法国克莱蒙奥弗涅大学(UCA)开展中法“3+3/4+3”本硕学生、中法本科双学位联合培养。与英国博尔顿大学开展全贯通式的中英赛车专业人才培养合作,探索并实践了以赛车为引领、亲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懂专业、通外语、熟规则、晓文化、善创新”的应用型汽车工程人才。

2011年,为服务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结合自身汽车产业特色和工科专业比较优势,继续深入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确定了校企深度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共建工程中心的联合培养模式;开展CDIO模式下基于项目的案例教学改革,以“无碳小车”“FSAE”车队等多种载体,引导学生“做中学”,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2016年国家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后,学校积极探索与国际工程师实质等效的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聚焦核心能力培养,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牵引,通过修订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落实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主线;通过教学内容整合,形成了“基本工程技能培养全覆盖+工程实习计划个性定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有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6个专业具备工程师国际互认资格。

奋楫扬帆再启航 乘风破浪谱华章

2017年以来,为主动应对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学校深入开展新工科建设与实践,凝聚政校企资源形成工程教育共同体,建立开放共享和协作育人机制,服务汉江流域高校和企业;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新兴专业突破口,融合软件工程、电子工程、通讯工程、控制工程等多个学科建设系列新工科专业;搭建多学科交叉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设计“8+X+Y”模块化实践课程。其中“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HUAT东风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进入国家首批“新工科”立项建设名单,以“优秀”结论通过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并在全国大会上进行经验推广。第二批“新工科”立项建设学校获批3项,数量为省属高校第一。

2021年,学校总结多年面向行业产业、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经验,依托“车辆工程”“计算机专业(汽车智能化与信息化)”“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加强“信息化+智能化+汽车”的相关传统专业的转型升级,积极探索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创新,打造政校企多方协同紧密合作、共建共享的智能汽车现代产业学院,培养跨学科、高层次的新能源智能汽车工程应用型技术本硕人才。“东风HUAT智能汽车产业学院”获批为全国首批、湖北省仅两所的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

下一步,学校将围绕“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产业迫切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新能源智能汽车本硕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与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发展新需求,多措并举打好组合拳,打造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高地。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探索政校企联合办学新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整合优质资源,打造高质量教学实习实训平台;完善专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强化“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学校智力优势和行(企)业产业优势,强化学校社会服务能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李建 李月)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车城西路167号  邮编:442002  接待/接访电话:0719-8238177 (08:00-11:30,14:30-17:30)

昼夜值班电话:0719-8511110    传真:0719-8260748     版权所有: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鄂ICP备1001407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303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