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十四五”的时间卷轴缓缓收束,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发展蓝图上,早已缀满奋斗的印记。五年来,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师生投身“美好汽院”建设新实践,从汽车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到产教融合的深度探索,从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到校园建设面貌的焕然一新……每一项标志性成果的背后,都是全体师生“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同心协力,更是学校与汽车产业、地方经济社会同频共振、共促发展的生动实践。
为回顾总结学校取得的发展成就,展望未来发展思路,学校新闻网推出【新思想引领新征程•非凡“十四五”】专栏,既是为了回望来时路,细数那些凝聚着汗水与智慧的收获;更是为了锚定新坐标,激发全体汽院人接续奋斗的热情。站在新的起点,愿我们以过往成就为序章,以昂扬斗志为笔锋,继续深耕汽车教育沃土,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行业发展的道路上,书写更多属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精彩华章!
“十四五”期间,学校科技创新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国家战略,主动对接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深度融入十堰市“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突出汽车特色与地方特色,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专注基础研究,强化应用创新,推动成果转化,围绕“汽车产业链”,走“产学研用相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加强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变革,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科技兴校建设成效凸显。

推动“政策-机制”双链耦合,营造科研学术新生态
“十四五”期间,学校围绕科研管理、科技创新领域的重点、难点、痛点,突出问题导向,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开展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一系列科技管理激励政策率先出台并落地见效。
深化科研管理机制改革。学校召开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促进高质量科技创新工作实施意见》,配套修订项目基金管理、科研经费管理、平台运行、成果转化、科技奖励、业绩考核等系列政策。制定服务汽车产业转型、服务十堰、服务东风系列行动方案,全面布局、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最大限度地释放政策红利,推动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由“管理型”向“组织型”升级。
探索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相结合,探索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行业特色高校科研工作长周期评价机制探索》获批湖北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学校成为湖北省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高校。
加强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变革。着力构建以“建平台、组团队、报项目、出成果”为核心的科研创新链条。大力推行“七个有组织科研”,规范科研管理,激发创新活力,深挖服务潜力,提升科研水平,促进成果转化,助力支点建设。以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为主攻方向布局大平台,以破解关键技术难题和联合技术攻关为问题导向凝练大项目,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目标牵引组建大团队,统筹推进“学科、科研、平台、人才”一体化建设。

推动“科技-转化”双擎驱动,激活科技创新策源力
学校紧跟汽车产业研究前沿,加速推动科技创新要素向区域新质生产力集聚。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新能源材料、智能网联技术、智能装备、人工智能、低空技术等36个重点研究方向,设立博士启动基金、地区联合基金等激励教师攻关,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十四五”期间,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944项,项目总经费5.60亿元。出版著作81部,授权专利397项,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10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33篇,荣获省部级及行业学会奖励56项。
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新增“储能与动力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电池关键材料绿色智能制造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研究院”“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研究院”等省部级平台24个,共建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和专家工作站85家。参建“隆中实验室”“武当实验室”,与中国汽车百人会共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中心”,参与东风公司牵头共建的“固态电池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围绕十堰市主导产业体系布局4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参与十堰市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建设,推动中国商用车工程研究中心建成落地。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推行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建成大学科技园、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等成果转化平台,组建专业技术经理人队伍,构筑“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赋能”全链条创新生态,建立“企业出题、高校破题、团队揭榜”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十四五”期间,学校承担企事业委托的产学研项目1389项,合同经费5.19亿元,到账经费3.19亿元。94项专利成果在企业转化落地。2024年,科研到账经费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

推动“高校-城市”双向赋能,谱写城校共荣新篇章
学校全面融入“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助力十堰服务全省支点建设。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出台服务十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湖北建成支点行动方案,成立服务地方专班,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进“一县(区)一研究院、一企业一团队”布局,与地方政府共建“湖北中程科技”“鄂西北新能源汽车”等4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万润共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与东风设备、震序、华阳等企业共建企校联合创新中心。
智库建设卓有成效。牵头成立鄂西北发展研究院、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院等8个地方高端智库,与东风共建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研究院,获批2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专家团队在中国商用车论坛、中国(十堰)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大会、国际武当太极文化论坛等活动中作学术报告。聚焦武当文旅、水生态保护、供应链物流、西十高铁建设等十堰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形成了多篇咨政成果,获省市主要领导批示并采纳,36项调研成果荣获省市级优秀社科成果奖。
科技人才智汇基层。9人入选十堰市“科技领军人才”。累计派出500余人次科技服务专家深入中小微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发展顾问”,参与地方政府决策咨询、规划编制,企业战略布局、技术攻关。选派青年博士加入东风、万润等龙头企业研发团队,长期服务企业一线。学校获评“科技副总”“院士专家企业行”优秀选派单位。学校技术合同成交额、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数、企业科技创新券兑付金额均位居汉外高校第一。学校成为服务地方的“人才库”“科技库”“成果库”。

启程“十五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充分发挥人才科教资源,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锻炼高效率创新队伍,营造高活力创新生态,努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服务汽车强国、湖北建成中部地区战略支点贡献智慧和力量。(审稿 张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