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平台

  • 文章点击量排行

学校要闻

【人物】杨雨城:深耕智能控制,笃行科研报国

编辑:邓玉洁  点击:  时间:2025-10-03  作者:  来源:机器人与自动化学院、宣传部


【编者语】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一个奋进中的学校不能没有榜样。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先进人物是鲜活的精神导向。

岁月无声,草木为证,充满活力的校园里处处镌刻着这些先进人物的足迹和业绩,激励每一个普通人在新时代通往更美好生活的征途中阔步向前。

他们可以,你当然也行!

本期我们一起走进汽院人物——杨雨城的世界。


杨雨城,1993年生,2015年获广东工业大学学士学位,2022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23年入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网络、多智能体协同控制。在控制领域顶级刊物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以及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等期刊发表6篇论文。先后主持博士启动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求学之路:数学筑基勇攀高峰

杨雨城的科研之路始于对知识的渴求与坚持。2011年,他考入广东工业大学,就读期间展现出非凡的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除了完成本专业课程外,他还自发研读《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数学专业核心课程,通过系统性的数学训练,建立了严谨的逻辑思维体系和扎实的数理基础。“那段时间的自学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这种思维能力让我在后续的科研工作中受益匪浅。”杨雨城回忆道。正是这份坚持与努力,让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23年,怀着对家乡十堰的深厚感情,博士毕业后杨雨城毅然选择回到这片养育他的土地。他首先在中共十堰市委组织部挂职,担任张湾区产业顾问,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建议和技术支持。在此期间,他深入调研了十堰市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技术需求,了解了十堰的产业结构以及破题难点。“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应该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杨雨城表示。然而,在实践工作中,他发现自己对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有着更深的热爱,于是选择加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回归学术科研道路。

教学相长:化繁为简培育英才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杨雨城在教学工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他善于将复杂的控制理论转化为生动易懂的知识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我始终认为,好的老师应该像一位厨师,要把食材处理好、烹饪到位,让学生能够消化吸收。”这种“化繁为简”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他所指导的研究生已在SCI期刊发表论文,并荣获十六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湖北省三等奖等多个奖项。

基金立项:科研新征程再启航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获批,是对杨雨城学术能力的充分肯定。该项目将围绕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旨在提出新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杨雨城表示,这个项目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能为智能网联汽车,多车协同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在项目申报过程中,他准备了长达半年时间,反复修改申报书十余稿,最终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能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我要特别感谢学校提供的科研平台和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杨雨城博士动情地说,“机器人与自动化学院为我们青年教师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学院定期组织的学术沙龙和项目申报辅导会让我获益良多”。他表示,将以此为契机,脚踏实地开展研究工作,力争在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同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十堰市的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贡献智慧力量。

“我将在科研道路上不忘初心,深耕不辍,在复杂网络与多智能体协同控制领域取得更多创新突破,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车城西路167号  邮编:442002  接待/接访电话:0719-8238177 (08:00-11:30,14:30-17:30)

昼夜值班电话:0719-8511110    传真:0719-8260748     版权所有: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鄂ICP备1001407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303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