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黄慧)2021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对“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作了重点阐述,体现出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更体现了国家对科研工作者的关怀。报告内容在全校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科研工作者纷纷对报告内容表示充分认可和高度赞扬,也积极对相关科技创新政策制定落实建言献策。现将我校教师对该报告相关部署的评价及对推动科技创新政策落实的建议摘录如下。
一、对政府工作报告相关部署的评价
肖俊涛(十堰市发展战略研究院教授):报告对2020年和“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的总结实事求是、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切实体现了“一年来的工作殊为不易,彰显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黄永昌(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总理的报告内容接地气、抓住了目前我国科技创新的要点、痛点问题,引起共鸣。“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体现了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也充分展现基础研究的核心地位。“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是新提法,意在构建学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新渠道,以市场之手,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说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心坎里,赋予科研工作者更大的自主权。
王礼华(襄阳产学研基地副主任):总理在报告中提出“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给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我们这样一所汽车特色鲜明的行业高校意义深刻,更加坚定了学校走产学研特色发展之路的信心,坚定了学校坚持创新驱动核心地位,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胡明茂(科技处副处长、教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完善创业投资监管体制和发展政策,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20年,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参与十堰市“双百行动”,组织发动70余名骨干教师组成服务团队,累计对接120多家地方企业,梳理企业需求,帮助企业对接同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国机工业互联等行业专家100余人次。对接企业111家,帮助44家企业与专家、中国工程院达成三方框架合作协议,与企业达成科研合作项目35余项,合同总金额1500余万。围绕汽车的“五化”以及十堰市的相关重点产业成立了20家企业研究室和7个研究所。今年年初,在市委市政府和中国工程院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依托十堰市“双百行动”,成立了“湖北省中程科技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新型研发机构,产研院具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性质,扎根十堰、面向湖北、立足东风、辐射行业,解决共性技术需求,力争建设成为十堰乃至湖北省具有很强影响力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推广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为十堰市和鄂西北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对推动科技创新政策落实的建议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部署了“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四个方面重要内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科技创新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结合自身的困难问题和实际情况,就如何推动科技创新政策落实提出如下建议。
肖俊涛(十堰市发展战略研究院教授):
1.改革项目申报机制,鼓励建立区域创新基地
当前国家级项目的申报大都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使得重大项目的研究不能及时得到立项资助,建议建立动态的国家级项目申报机制,对于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在急需和一定条件之时可随时申报,国家给予相应的资助。就国家层面而言,需创建创新型国家;就区域而言,需打造创新型城市,建议鼓励建立区域创新基地,出台支持区域创新基地建立和运行的扶持政策,担负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使命。
2.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建立技术联合公关机制
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需多学科的人才,关键核心技术的应用需多方主体的协调。建议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等多方优势资源,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建立关键核心技术联合公关机制,加快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的进度,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的应用提升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扶持重点实验室建设,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
重点实验室建设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支撑。建议地方政府出台配套政策,扶持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充分发挥实验室在科技创新中的支撑作用。建议出台指导意见,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取消“条条框框”的限制,出台“负面清单”制度,只要不是“负面清单”之列,均可使用。
4.完善科技评价机制,改革人才评价制度
建议建立分类的科技评价机制,对于应用研究、理论研究等不同类别的科技成果适用不同的评价机制。依据科技成果的不同类别进行科技奖励,出台科技奖励指导意见,对科技成果完成人的排序和奖励进行规范指导,净化学术研究生态环境。建议各地区各单位针对实际建立本地区本单位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的机制;健全人才评价标准、创新多元人才评价方式,坚持分行业、分类别进行人才评价;建议出台领导干部限制申报各级各类人才的制度;探索深化改革职称评审制度,为能够“耐得住寂寞”“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的科技人员开通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殷旅江(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1.不唯论文,不是“不要论文”。
报告中指出“畅通创新链,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就要打破“四唯”,而“唯论文”是需破除的重中之重。高级职称的评审标准都把科研项目和论文作为必要条件,而相对忽视了科研人员实际水平、能力等的评价。科研的目的是要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卡脖子”难题,而不是为了发表论文。论文本身是好东西,搞科研活动,有新的发展、新的规律总结的时候,需要发表论文,把科研成果固化下来并且和同行进行交流。目前阶段,论文本身是重要的、需要的,但对论文的评价以及评价结果的运用环节出了问题。把论文作为唯一标准,就走向极端,因此强调“不唯”。但是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不能一破了之,在破的同时要“立”,新的评价准则亟待出台,以免影响到相关工作。二是要注意到政策不能一刀切,要考虑不同区域、不同性质单位的差异,允许差异化发展。
2.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 增强科技供给
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对增加科研产出、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不同来源和形式的科技投入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不同,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对增强本地科技供给具有显著效应。越是发展落后的地方,财政收入越是不足的地方,越应该加强政府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例如深圳大学创立之初,要耗费深圳当年一半的财政收入,如今深圳大学已经进入QS世界大学排名500强,为深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极大。
黄永昌(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1.优化科研环境,改善科研管理体系
从事科研课题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目前科研项目存在周期短,预期和成果不一致等问题,建议强化过程管理的同时,适当考虑项目执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验收条件。
2.制定向中小企业、地方院校倾斜的科技政策
国家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项目等高级别项目平台投入了大量的经费资助,承担单位资源丰富,要求更高。相比之下,研发实力相对较弱的地方院校很难达到此类项目平台的要求,建议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针对中小企业、地方高校进行政策倾斜和经费资助。
王礼华(襄阳产学研基地副主任):
1.市场驱动。搭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融通创新机制。要尊重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通过供需精准对接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让企业从技术创新中获得真金白银的受益,从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2.人才驱动。以产品创新为抓手,面向企业,大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通过联合国家级智库专家团队和地方高校院所,面向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智力支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形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
3.资金保障驱动。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针对企业“中试”资金缺口大、中小企业技改资金短缺等问题,建立“政府资金引导,金融与社会资本参与,商业化专业运用,各类创新主体分享利益”的资金保障机制。
胡明茂(科技处副处长、教授):
1.加大对新型研发机构资助力度,优化科研环境,实现柔性引才。
综合地市州内外资源,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对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的支持,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柔性引进人才,全力推进地市州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依托高校和企业注册公司,成立面向市场主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对处于偏远位置的高校可以联合国内具有优势学科力量的科研院所在本地共同组建,把优势的科研力量引入当地,促进当地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本地高校专家和外地专家联合组建面向企业的企业研究室,面向企业共性问题的技术研究所,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鼓励国内的领军高校对处于国家战略布局的地区的高校进行对口支持,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对口处于南水北调水源区的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进行学科、专业支持,联合在当地建立面向企业的新型研发机构。地市级地缘不具有优势,吸引和留住人才难。地市州的人才安居工程缺乏。依托湖北省中国工程科技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类似研发机构引进人才,在各方面对柔性人才在十堰的技术和成果转化给予政策性扶持。
2.建立科研经费管理的灵活机制,鼓励高校教师和企业做产业横向课题,成立创新型公司。
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建议科研经费尤其是企业的横向经费建立预算的灵活调整机制,结余经费的灵活使用机制,同时高校教师为主要股东创立的公司,该企业的研发经费和科研成果转化经费一定时间段内以一定比例计入高校宽口径统计的科研经费,充分发挥高校在鼓励教师创立创新型公司方面的的积极性和推动作用
鼓励由企业或高校院所当盟主,以新型研发机构为平台,各相关企业、科研单位及投资机构共同参与,研发关键共性和前沿核心技术,共同促进科技创新。